林行止專欄 2013年6月26日
轉載▼
三、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由兩岸四地及海外學者組成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及「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本月中旬發表的報告,顯示香港的「競爭力排名」均明顯倒退。若幹論者指出導致香港競爭力褪色的原因,為「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筆者對此並不完全同意,以世界各地皆存在這樣那樣的社會矛盾(別說黨爭刀光血影,民眾上街時有所聞),香港的情況不算嚴重……。筆者認為令香港商業競爭力略遜從前的根本原因,是絕大部分「富二代」不願從事商業冒險有以致之;「富二代」這種「商格」的形成,主要來自「發水樓」賺錢太易之故。
過去數十年,特別是回歸後十四五年,向政府投得據地積比率可建十萬方呎樓面的土地,發售時樓面面積起碼在十五萬方呎左右,地產發展商可說不費吹灰之力便獲得暴利(香港這個蕞爾小島有那麼多躋身世界豪富榜的富翁,可知物業發展利錢之厚!),基於對後輩的愛,為免他們多勞少得,缺乏世界視野、保守因循的第一代發展商,因此不會鼓勵後代去從事邊際利潤較低的行業,他們的後代看在眼里,物業以外行業哪會看得上眼,用大力去經營一些回報遠遠低於合法賣發水樓的生意,精明之士又豈願為之?香港當然有一些非靠發水樓致富的工商界及娛樂業人士,只是比起物業發展商,他們只屬極少數,所賺的不僅是「辛苦錢」,且為蠅頭小利(艱辛地經營工廠的年收入可能比不上賣一層高級發水樓!),他們的後代如有選擇,當然不會追隨先人足跡……。結果掌握最多經濟資源最優人力資源的香港商界精英的後代,除了物業發展(包括「回國投資地產」),寧可學飲紅酒吸雪茄,什麼都不想做;多年下來,「不願」變成「不會」,這正是香港商業競爭力大不如前的底因!
四、本月二十日,長和系四家公司長實、長建、電能及李嘉誠基金宣布組成合營公司,斥資九點四三六八億歐羅,向VanGanswinkel Group BV收購其未上市的荷蘭最大規模(市場占有率約二成四)廢物再生能源公司AVRAfvalverwerking BV,此為李嘉誠旗下公司繼今年一月以五億多紐元買下該國的EnvioWaste公司後第二宗同類收購。此間媒體報道這些新聞時,均指收購的是處理垃圾公司,殊不知這些公司,俱為利用最新科技把垃圾化為最環保和比較廉價能源的先進企業!
廢物再生能源(waste-to-energy)是「廢物」的最有效「利用」,而這種新科技已令北歐能源業脫胎換骨,走在時代尖端;香港近來為不知如何適當地處理「廢物」(垃圾)而傷神,北歐的挪威和瑞典卻都因「廢物」供應不足而必須從英國、愛爾蘭等國進口。為何要輸進垃圾?以此二國專門熔化垃圾的「焚化廠」容量,早已超逾本地垃圾的供應量。香港現在仍在為物色垃圾堆填區而「忙」,但燃燒垃圾使之變為能源的工業,已成為全球四十多國家(共約四百家「焚化廠」)的既環保又廉價能源的來源。現代科技能以華氏二千度的高熱把垃圾熔化、產生能源,而且不會散發氣味,亦不致像垃圾堆填區發出汙染大氣的甲烷(沼氣)。
近年北歐為減低溫室效應而在研發再生能源上投下巨資,取得驕人成就,高溫熔化垃圾使之化為能源,便是眼前的例子。如今挪威首都奧斯陸全市約一半能源來自「廢物再生」,可是,重視再生能源令北歐諸國商界投下巨資,如今她們共有足以每年熔化七億噸垃圾的「焚化廠」,但她們的總垃圾每年只有一億五千噸,進口垃圾遂成為這些國家的「要務」。一如前述,挪威已在進口垃圾,瑞典每年的垃圾進口量亦在八十萬噸水平……。向北歐輸出垃圾,也許是同時可以「振興航運」的「新興行業」。香港垃圾若能出口至北歐,不僅可實「政費」,且可免去當局與議會就如何處理這堆廢物而爭吵,當然亦可免去受害群體(想不通為何要他們所屬地區作「共同承擔」的主體)上街示威引致社會不安寧!環境局的高官認為擴建垃圾堆填區為處理垃圾的唯一選項,今天議會若不通過,必會再接再厲,再申請撥款,與民意對立,意態甚決,這豈是營造和諧社會的良方?環境局有否考慮與這方面的先行者長實集團商討能否引進「廢物再生能源」設備或出口垃圾的可能—香港輸出垃圾,並非笑談,奧斯陸一名業界翹楚去周談及「本地垃圾供應短缺」時,便指出該國業商考慮向美國購買垃圾,因為「海運相當廉宜」(Seatransport is cheap)。香港垃圾外銷,以本港垃圾之多,可能是一門賺外彙的大生意。
香港人經商本有一手,只是近年因發水樓太易致富,令發展商坐享巨利,商界人人「眼紅」,遂人人「起樓」,對其他生意便不感興趣……。現在是時候重新振作了。以「起樓」起家的長江實業走進世界,非自今日始,且已獲得重大成就,雖然回報遠遜本港的物業發展,卻勝在分散投資且保障可以持續增長。
香港商界應以長實為師,走向世界;趁本地股市仍充滿活力、國際鱷群戀棧未走的現在,加上二○一七年開始又有長期信貸、按揭問題要煩惱(遑論雙普選引致的「鬥爭」),從市場集資進而收購有前景(即使邊際利潤率不大吸引)的海外企業,才是攻守自如令企業代代相傳之至道!
政治困局中的經濟出路.二之二
三、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由兩岸四地及海外學者組成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及「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本月中旬發表的報告,顯示香港的「競爭力排名」均明顯倒退。若幹論者指出導致香港競爭力褪色的原因,為「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筆者對此並不完全同意,以世界各地皆存在這樣那樣的社會矛盾(別說黨爭刀光血影,民眾上街時有所聞),香港的情況不算嚴重……。筆者認為令香港商業競爭力略遜從前的根本原因,是絕大部分「富二代」不願從事商業冒險有以致之;「富二代」這種「商格」的形成,主要來自「發水樓」賺錢太易之故。
過去數十年,特別是回歸後十四五年,向政府投得據地積比率可建十萬方呎樓面的土地,發售時樓面面積起碼在十五萬方呎左右,地產發展商可說不費吹灰之力便獲得暴利(香港這個蕞爾小島有那麼多躋身世界豪富榜的富翁,可知物業發展利錢之厚!),基於對後輩的愛,為免他們多勞少得,缺乏世界視野、保守因循的第一代發展商,因此不會鼓勵後代去從事邊際利潤較低的行業,他們的後代看在眼里,物業以外行業哪會看得上眼,用大力去經營一些回報遠遠低於合法賣發水樓的生意,精明之士又豈願為之?香港當然有一些非靠發水樓致富的工商界及娛樂業人士,只是比起物業發展商,他們只屬極少數,所賺的不僅是「辛苦錢」,且為蠅頭小利(艱辛地經營工廠的年收入可能比不上賣一層高級發水樓!),他們的後代如有選擇,當然不會追隨先人足跡……。結果掌握最多經濟資源最優人力資源的香港商界精英的後代,除了物業發展(包括「回國投資地產」),寧可學飲紅酒吸雪茄,什麼都不想做;多年下來,「不願」變成「不會」,這正是香港商業競爭力大不如前的底因!
六月號《信報月刊》(第四三五期)的特輯「重建香港創業之都」,大概便是編者看到香港經濟發展陷入困局而及時推出,特輯由經驗與學養俱豐的創業理論家和實踐家執筆或通過訪談道出創新和成功創業的要素,不僅切合時宜且具鼓勵作用,有志於此者不宜錯過。不過,別說創業維艱是商界中人無人不曉的硬道理;加以香港當前政治爭拗不絕甚至可能演化為街頭(流血?)沖突的緊張氛圍,令商業投資蒙上一層過去從未之見的不明朗陰影和不安定風險,在香港工商發展已近飽和的前提下,赴內地和向海外發展,看來會成直接投資主流。值得提醒各位的是,赴內地投資,除了有因應不同法制的彷徨,且有不能(無法)牟取暴利的規範(社會主義的本質不會讓資本家獨肥);更重要的是,習慣了打賞「曾有利於公司發展」官員(即以「零用錢」賞給在位時「合作」的官員)的資本家,在內地碰上的官員,要麼公事公辦,讓你討不了便宜;要麼想分你的身家,絕不是給點賞錢便能打發。要知道,在西方國家,官員謙稱「公仆」(過去還會在此前加上「你的」二字),雖然九成九名實不符;然而,由於監督其辦事的獨立部門、議會和傳媒「虎視眈眈」,官員一般做事較有分寸(包括期望被打賞的數字)。內地官員是父母官(是否騎在人民頭上姑且勿論);加以有不認同資本家魚肉消費者的政治認知,因此內地與香港的「官商勾結」有本質上的差異,港商要克服這重障礙,不是易事。在這種大環境下,少數高瞻遠矚的發展商看清發水樓不可能永遠存在,因此不嫌「薄利」(相對發水樓而言),走多元之路並因看到香港及內地的局限而向海外發展,長江實業便是佼佼者(有興趣者請參考二○一○年九月八日本欄〈指導性民主半憂喜風光〉,收台北遠景《攀梯登月》及本港天地《二○一○年當年》)!
四、本月二十日,長和系四家公司長實、長建、電能及李嘉誠基金宣布組成合營公司,斥資九點四三六八億歐羅,向VanGanswinkel Group BV收購其未上市的荷蘭最大規模(市場占有率約二成四)廢物再生能源公司AVRAfvalverwerking BV,此為李嘉誠旗下公司繼今年一月以五億多紐元買下該國的EnvioWaste公司後第二宗同類收購。此間媒體報道這些新聞時,均指收購的是處理垃圾公司,殊不知這些公司,俱為利用最新科技把垃圾化為最環保和比較廉價能源的先進企業!
廢物再生能源(waste-to-energy)是「廢物」的最有效「利用」,而這種新科技已令北歐能源業脫胎換骨,走在時代尖端;香港近來為不知如何適當地處理「廢物」(垃圾)而傷神,北歐的挪威和瑞典卻都因「廢物」供應不足而必須從英國、愛爾蘭等國進口。為何要輸進垃圾?以此二國專門熔化垃圾的「焚化廠」容量,早已超逾本地垃圾的供應量。香港現在仍在為物色垃圾堆填區而「忙」,但燃燒垃圾使之變為能源的工業,已成為全球四十多國家(共約四百家「焚化廠」)的既環保又廉價能源的來源。現代科技能以華氏二千度的高熱把垃圾熔化、產生能源,而且不會散發氣味,亦不致像垃圾堆填區發出汙染大氣的甲烷(沼氣)。
近年北歐為減低溫室效應而在研發再生能源上投下巨資,取得驕人成就,高溫熔化垃圾使之化為能源,便是眼前的例子。如今挪威首都奧斯陸全市約一半能源來自「廢物再生」,可是,重視再生能源令北歐諸國商界投下巨資,如今她們共有足以每年熔化七億噸垃圾的「焚化廠」,但她們的總垃圾每年只有一億五千噸,進口垃圾遂成為這些國家的「要務」。一如前述,挪威已在進口垃圾,瑞典每年的垃圾進口量亦在八十萬噸水平……。向北歐輸出垃圾,也許是同時可以「振興航運」的「新興行業」。香港垃圾若能出口至北歐,不僅可實「政費」,且可免去當局與議會就如何處理這堆廢物而爭吵,當然亦可免去受害群體(想不通為何要他們所屬地區作「共同承擔」的主體)上街示威引致社會不安寧!環境局的高官認為擴建垃圾堆填區為處理垃圾的唯一選項,今天議會若不通過,必會再接再厲,再申請撥款,與民意對立,意態甚決,這豈是營造和諧社會的良方?環境局有否考慮與這方面的先行者長實集團商討能否引進「廢物再生能源」設備或出口垃圾的可能—香港輸出垃圾,並非笑談,奧斯陸一名業界翹楚去周談及「本地垃圾供應短缺」時,便指出該國業商考慮向美國購買垃圾,因為「海運相當廉宜」(Seatransport is cheap)。香港垃圾外銷,以本港垃圾之多,可能是一門賺外彙的大生意。
香港人經商本有一手,只是近年因發水樓太易致富,令發展商坐享巨利,商界人人「眼紅」,遂人人「起樓」,對其他生意便不感興趣……。現在是時候重新振作了。以「起樓」起家的長江實業走進世界,非自今日始,且已獲得重大成就,雖然回報遠遜本港的物業發展,卻勝在分散投資且保障可以持續增長。
香港商界應以長實為師,走向世界;趁本地股市仍充滿活力、國際鱷群戀棧未走的現在,加上二○一七年開始又有長期信貸、按揭問題要煩惱(遑論雙普選引致的「鬥爭」),從市場集資進而收購有前景(即使邊際利潤率不大吸引)的海外企業,才是攻守自如令企業代代相傳之至道!
政治困局中的經濟出路.二之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